显示标签为“车位,辣招”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车位,辣招”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7年8月3日星期四

香港车位再疯狂


本文撰写于2017年8月3日
安扬
香港的楼市价格居高不下,也令车位价格出现疯狂。
7月份,何文田天铸一个车位,以450万元“摸售”,创下香港九龙地区车位最新高价纪录。所谓摸售,即投资者买入不久便转手——在这笔交易中,车位投资者从地产开发商手上以350万元(港元,下同)购入车位后仅仅一周,便加价100万元售出。短短一周,升幅近30%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豪宅区车位当然值钱,而那些非豪宅区的屋苑,货源充足,可能车位不容易炒高。
结果又是如何?
港岛老牌屋苑太古城附近的一家地产代理老梁介绍说,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太古坊附近的商用写字楼急剧扩张,车位普通出现涨价潮,令车位供应也突然开始紧张,连带附近地区的车位价格水涨船高。
太古城附近一些大型屋苑的有盖车位,叫价已经直逼150万元,连那些没有盖的地面车位,叫价也齐刷刷突破百万关口。
8月初,梁先生在系统里发现一个叫价低于百万的有盖车位,赶紧联系买家。但梁心里很明白,这个车位业主是半年前提供的报价,因此极可能会提价,他建议买家做好心理准备。结果,买家拿着120万的支票准备和业主谈价钱时,车位业主却通知梁先生,在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后,决定把价格从原来的98万提升至128万。这次提价最终令买家却步。
仅仅半年时间,车位叫价已经从98万涨价至128万,涨幅也有31%——和天铸的涨幅类似。如果业主愿意降价至120万,实际上意味着半年时间,已经净回报近22%,也是相当不错的回报率。
如果有人问,近期还有什么比香港的私家车车位更疯狂的交易?答案可能是电单车(即摩托车)车位和单车(自行车)车位。
电单车车位一直以来都是有价有市。属于车位中的另类投资工具。根据香港的地产库资料,有投资者在今年3月曾经以单价16万元购入兴田邨两个电单车车位,持货4个月后悉数出售,成交单价高达28万元,转手即每个车位获利12万元,4个月升值幅度高达75%
至于自行车车位,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也不遑多让。
就在8月初,市场传来的消息,有资深投资者以约769万横扫将军澳新宝城的一批大约427个单车(即自行车)车位,涉资总额约769万元。折算下来,每个自行车车位单价约1.8万元,这笔交易不仅创下香港有史以来最大宗的单车位成交纪录,也创下车位单价纪录。消息传来的时候,很多地产代理表示看不懂。他们认为,区内很多单车只是代步工具,价值数百至上千元,却要花上万元买单车位来泊,难以令人理解。
车位疯狂背后
如果仅从成交单价来看,香港的车位的确疯狂,不论是单车车位,电单车车位,还是普通私家车的车位,价格都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但对于我们经常观察此类市场的人来说,这些“匪夷所思”背后均“事出有因”。
比如,我们会发现,上述将军澳的自行车车位的月租金现阶段大约40元,以上述成交价1.8万元计算,每个车位的年化回报率约2.7%
再看太古城上述屋苑的车位。该小区的车位刚刚经过提租,范围普遍在2500元-2900元。若以有盖车位普遍月租2900元,业主售价128万港元为计,该车位的租金回报率也是2.7%
颇有意思的是,如果买这个小区的物业,以当前的物业交易价格和租金收入来计算,其租金回报率接近3%,但是如果算上及政府15%的印花税率,则租金回报率便降至2.7%
事实上,如果我们在同区买一个商铺,经过简单计算也会发现,该商铺的租金回报率也是接近2.7%
如果大家还不死心,可以找港岛其他区的楼宇、车位或是商铺来比较,会发现大部分此类投资项目的租金回报率都在2.7%3.3%之间。
这就是香港这个有效率市场的神奇之处:市场价格实际上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不论哪一类地产项目,其回报率都有趋同倾向,投资者基本上难以从跨产品的交易中获得套利空间。
很多国际市场的金融学家会把香港股票市场定义成一个“半强式有效市场”的市场,即这里的股票价格基本上反映了该股的所有信息。然而,实际上,从上述租金回报率的趋同,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似乎更强一些。
车位疯狂的特殊理由
租金回报率趋同只是香港车位价格疯狂的基本逻辑,事实上,港府的地产政策也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比如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单车活动,将军澳区有完善单车径,区内屋苑又以小单位为主,故居民对单车位的需求甚大,投资者购入该批单车位后,只要稍为加租数十元,回报便变得可观。同区的自行车车位月租已经升至近100元,以此计算,租金回报率随时可以达到年化率6.67%,在目前普遍低息环境下,属于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
就私家车车位来说,虽然香港政府并不鼓励居民开私家车,但现实情况却是私家车的车位增长正越来越追不上香港街道车辆的增长步伐。
根据香港政府相关部门所做的统计,在2006年至2016年的约十年间,车辆数目不断增加,领牌车辆的总数由约553 000 部增加至约746000 部,增幅高达35%,年增速3%;如果只计算私家车,同期的增长率则为49%,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而过去10年各种车位的总数增幅仅9.5%,远低于领牌车辆数;如果只看私家车,车位数增幅只有9.0%。停车位/车辆之比已经由2006 年的 1.51降至 2016 年的 1.13。如果考虑到私家车在住处及目的地附近均需要泊车位,实际上每架私家车平均需要多于一个泊车位 ,因此车位/车辆比例的下降,显示私家车泊车位不足的情况实际上正在严重恶化。
然而,港府目前很难再大幅增加私家车泊车位的数目。一是要觅得大量合适土地增建停车场已经十分困难。兴建停车场,尤其是地下停车场,往往会涉及高昂的建筑和运作成本。二是港府担心增设停车位后,变相鼓励市民购买及使用私家车,进一步刺激私家车增长,加剧道路挤塞。
住宅辣招加剧车位疯狂
除上述原因外,港府这几年针对住宅市场推出了多重的税赋限制,令住宅市场的交易成本急剧上升,也造成一些投资者转向车位市场。
在香港,买住宅和车位都需要交缴15%的从价印花税,但由于车位总金额较小,因此这部分税赋对于投资者来说,不算太高负担。相比之下,动辄上千万的住宅交易,仅从价印花税就要超过150万元。
在住宅出售时,如果持货不足3年,卖家还要根据持货年限,交纳金额不定的“额外印花税”;而车位则没有这一项目,因此即便是持货仅一周甚至数日的摸货交易,也不受额外印收的负面影响。
此外,如果是非香港永久居民,在买住宅时还要另外交缴15%的“买家印花税”;而港府对车位投资者则没有这一限制。
过往,车位交易的按揭成数和按揭利率往往难以做到和住宅按揭看齐,但随着金管局针对住宅按揭市场的辣招频出,现在只要是第2套房,实际上投资者能获得的按揭成数已经急剧下跌。
车位虽然只能获得约40%50%的按揭,但实际上和第2套房的住宅投资者获得的按揭成数相差不大。而且由于车位价格通常远远低于住宅交易金额,因此虽然其只能获40%左右的按揭,实际上给投资者带来的财务负担并不重。
至于按揭利率,拜近几年全球各国央行的低息政策所赐,香港的车位按揭市场利率也一路下行,有的银行甚至提供了和住宅市场一样的优惠利率政策。目前香港的银行也在拓展车位按揭业务,按息可低至P2.85厘(P5厘计算),实际供款息率为2.15厘,并设现金回赠,不论在息率及优惠方面,亦相当贴近住宅楼按。
当然,港府的辣招,也有其深层原因,即香港的房地产价格越来越令市民无法承受,因此港府希望通过辣招,将投机者挤出该市场。
但而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7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全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连涨15个月,且连续第8个月创出新高,这意味着,港府的辣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999年香港房价作为基准(100),6月全香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报336.1,较5月调整后数字333.80.69%。这个数值虽然比51.21%的按月升幅有所减缓,但仍然是处于上升势头。从2017年上半年来看,香港整体楼价累积升幅达9.3%
事实上,自去年11月突破20159月的历史高位后,香港住宅楼价逾今已连续八个月创出新高,超过东京、上海、北京、纽约、新加坡,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南欧小国摩纳哥。同时,香港房屋租金上涨之势则更加凶猛。6月份私人住宅租金指数环比上涨1.05%,与5月份1.11%的调整后数字相近,不见放缓态势。
如果重重辣招之下,住宅楼价还在疯狂,那么缺乏辣招“供应”的香港车位市场,又会出现什么样的举动?坦率地说,只能走着瞧了。

2017年8月2日星期三

港府15%印花税背后


本文撰写于2016年11月6日
安扬

政府上周末(114日)宣布,自115日凌晨起,将住宅物业交易印花税率划一调高至15%,但没有物业的本地永久居民可获豁免,只需缴交从价印花税最低的税率。

行政长官梁振英114日和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政府经济顾问陈李蔼伦、税务局副局长谭大鹏召开记者会,宣布了上述新措施。

对于这个印花税,需要补充一点背景。实际上在香港购房涉及三种税:买家印花税、额外印花税和从价印花税。具体来说,“买家印花税”是20121027日开始实施的税种,针对“非香港本地居民”,实际上就是除“香港个人永久居民”以外的所有人士,在购买住宅时,必须额外交足交易额的15%作为税款。

“额外印花税”最早由20101120日推出,要求投资者购房2年内出售,则必须交缴的一种税款;最新的规定是是业主在购得住宅物业后,如果不满3年便出售,就要按规定缴纳程度不同的税款。“额外印花说”虽然说是加载于卖家身上,但就现在香港仍然是卖家市场的大环境之下,这个税款肯定有一部分最终会由买家来负担。

以下是额外印花税的税率:
持有期
20101120日至20121027
20121027日或之后
6个月或以内
15%
20%
6个月~12个月
10%
15%
12个月~24个月
5%
10%
24个月~36个月
-
10%

“从价印花税”是即针对所有楼宇买卖,不论是住宅、车位还是商铺,都需要缴纳的一种税。而港府于2016115日开始的新税率,便是“从价印花税”,只不过这次只是针对住宅买卖,将过往不同等级的税率统一为15%
代价款额或价值
2016115日以前的旧税率
新税率
超逾
不超逾
$2,000,000
1.50%
15%
$2,000,000
$2,176,470
$30,000+超逾$2,000,000的款额的20%
$2,176,470
$3,000,000
3%
$3,000,000
$3,290,330
$90,000+超逾$3,000,000的款额的20%
$3,290,330
$4,000,000
4.50%
$4,000,000
$4,428,580
$180,000+超逾$4,000,000的款额的20%
$4,428,580
$6,000,000
6%
$6,000,000
$6,720,000
$360,000+超逾$6,000,000的款额的20%
$6,720,000
$20,000,000
7.50%
$20,000,000
$21,739,130
$1,500,000 + 超逾$20,000,000的款额的20%
$21,739,130
 
8.50%

港府为什么为何这个时间出手?为什么选择了15%税率?以及这个政策对香港的潜在影响如何?这可能是令不少投资者周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推出时机经过深思

港府推出15%划一印花税的时机颇值得玩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在推出此政策前,香港二手楼宇市场正处于强劲反弹。

香港的楼市反弹有几个明显信号:其一,二手房交易价格上涨,卖家叫价进取;其二,银行积极配合估价和放贷;其三,房地产商拿地价格明显上升。

从香港中原楼价指数来看,近两月香港的楼价的确出现较大反弹。刚公布的中原楼价指数是143.68点,离去年9月中的历史高位146.92点仅差2.3%,可以说楼价破顶迫在眉睫。港府官员解释说,今年9月楼价上升2.8%,与20132月“双倍印花税”推出前每月2.7%的升幅相若。如果政府再不出手,楼市亢奋程度只会增加,冲击整体环境,影响首次置业人士,令他们不论怎样储蓄也无法“上车”(香港人把首次买楼称为“上车”)。

从卖家叫价看,在港岛区,不少楼盘在6月时业主还只叫价350万左右,到10月时叫到400~450万。

从银行方面来看,不仅估价基本都能到位;而且采用了较优惠的H+R机制(浮息+固息),并划定上限为P2.8%左右,为买房者提供贷款。这里的H是浮动利率HIBOR,为银行间月拆息利率,近几年一直在0.2%~0.35%之间波动;R是固定利率,近期是1.4~1.5%P为香港给出的优惠参考利率,目前为5%~5.25%

H+R的意思也就是说,贷款者的利率每月不同,介于H+RP-2.8%之间。假设当月“H+R”约为1.6%(浮息0.2%+固息1.4%),则取1.6%为按揭利率。如果H突然飚升达到5%,则银行会按参考“P2.8%”值,在本例中是2.45%5.25%-2.8%)作为当月按揭利率。香港银行会每个月派出对账单,清楚标出当月的按揭利率值。用这种方法批出按揭,通常反映出银行资金较为充裕,有意多争取一些按揭业务。

再从房地产商拿地情况来看。就在辣招推出前数日,香港启德地块以超高呎价13,500元被内地海航集团的海外子公司纳入,震惊香港地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香港将于2017年进行新任特首选举。尽管现特首梁振英尚未明确要参选连任。但其从上任之始,就一直主张调控楼市。土地房屋一直以来也都是他所标榜的政绩。如果楼价租金地价继续大升,无疑不利于争取连任。

客观地说,香港地产市场受外围影响更大。欧美日减息减至负利率,内地不断以“万亿”规模放水,都会影响到香港楼市。此外,由于香港土地供应有限,新盘数量也有限,因此房价和前两年相比,似乎有愈升愈强劲的趋势。这时候宣布地产调控措施,令楼市降降温,对于梁参选下届特首(假设其最终有参选意向的话)不无裨益。

为什么是15%的税率

港府没有解释15%这个数值从何而来,是否能达到其政策效果。但是近期加拿大政府用重税遏制楼价炒风,其采用的税率便是15%,结果加拿大楼市出现价量齐跌的效果。

如果从新印花税实施前后对比来看,115日开始的新税率明显对中小型楼盘市场的冲击更大。
楼价
20132月双倍印花税DSD税率%
税款
2016115日起税率%
新税款
200
1.5
3
15
30
300
3
9
45
400
4.5
18
60
600
6
36
90
2000
7.5
150
300
2200
8.5
187
330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对于已有超过一个物业的投资者来说,其买入中小户型楼盘的兴趣将会大大缩退。因为单位越便宜,税率影响越大。相比之下,价格较高的楼盘,由于原来的税率就偏高,因此新政策之前后的差额反而较小。由于多初次购房的人大多选择较小银码的房子,因此让投资者远离这类资产,也可以达到帮助初次置业者减少市场竞争者的目的。

政策效果?

对于115日的新政策效果,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有几个方面的影响是可以预计得到的:

首先,由于有关措施加大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因此极大可能性是楼价未必暴跌,但是成交会急剧缩水,令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交投停滞的困境。从新加坡和加拿大控制外国人置业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几乎停滞的先例来看,香港不排除也将步此后尘。

楼市流动性的显著减少,对香港楼价以至整体经济会构成什么样的冲击,目前尚难以断言。但是香港本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本地银行及物业中介公司的盈利空间无疑将会受到较大冲击,这种冲击是否会衍生出其他社会问题或是经济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有一些地产中介周末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裁员或是做好缩减业务规模的准备。

从短期来看,香港本地地产股、房地产中介板块、香港本地银行板块将难免会受到冲击;如果有关措施影响扩散,不排除会给香港经济投下阴影。就香港恒生指数在上周五夜间的表现来看,地产板块表现不佳。在美国挂牌的香港地产股预托证券(ADR)普遍出现下跌,也令恒指期货受累。

其次,由于15%印花税只适用于香港的住宅,该政策会否把热钱驱赶至工商铺物业,甚至车位,亦值得留意。

实际上,香港车位过去几年一直是表现不俗的“投资品”。总体来看,在过去5年内,价格已经翻了近1倍,平均价由2011年不足60万元,升至今年逾100万。这反应了香港车位供求失衡、部分地区土地供应不足及炒家垄断等问题。

根据运输署资料,截至20168月,香港拥有车辆数目约69万,但车位数目仅约64.5万,明显少于车辆数。此外,以往楼盘的车位比例约51,即5个单位分配1个车位,但现在新楼盘的车位比例已升至71,甚至是91,变相变成9个单位争1车位,令供求失衡加剧。在上述情况下,香港车位愈炒愈疯。最近的疯狂案例是,1个西半山名宅“天汇”的车位以424万港元成交,令人咤目!

不过,如果车位价格过热,其收益率将持续下跌。从这个角度来看,车位未必会吸引本地投资者。但对于准备转移资产至境外,或是博取外汇汇率收益差的外来投资者,香港的车位投资价值或许并不小。

其三,即便是香港住宅市场,也不排除有人通过亲友名义或是以“上车客”身份入市买楼,以绕过新招(不过这种做法的成本也会比之前增加)。

就在港府推出措施次日,有一名香港永久居民便大手扫货,以1993万港元购入4个一居室单位,每个单位面积在328337平方英呎,价格介于496.3万至500.1万元。由于买家之前没有物业,所以今次大手扫货,可以只用一份买卖合约签署,以享受3.75%的最低税率,合计税款约74.7375万元。而如果按照新辣招计算,划一付税15%。以最贵单位500.1万元缴付首次置业低税率3%,其余单位缴付15%双倍印花税来计,要向香港税局缴239.394万元。就这样,通过一份买卖合约,可以合法地省下约164.6万元(即约69%)税款。

当然,上述投资者也有不少麻烦。有律师解释说,日后该业主要出售这4个单位,必须要同时出售给同一个买家,否则就要将4个单位重新分开4个独立契约,而做分契有不少手续风险和费用。而且,就算将单位以零价格转让给4个亲友,按香港做法,届时也都要求新买家按市场值对每个单位交印花税。